Ocypode stimpsoni Ortmann, 1897

Ocypode stimpsoni Ortmann, 1897 斯氏沙蟹
Ocypode stimpsoni Ortmann, 1897 斯氏沙蟹
Ocypode stimpsoni Ortmann, 1897 斯氏沙蟹
Ocypode stimpsoni Ortmann, 1897 斯氏沙蟹
斯氏沙蟹
沙馬仔,幽靈蟹,痕掌沙蟹,屎蟹
海洋生物
 iNaturalistWoRMS

綜合描述

俗稱痕掌沙蟹、幽靈蟹、鬼蟹、屎蟹、沙馬仔、海馬仔,英名Stimpson’s ghost crab, Sand crab, Racing crab。頭胸甲寬約可達3.5公分,寬度比長度要大約10%,略呈長方形,身體呈圓凸,胃區和心域有細溝,易區分。額窄,眼窩大而深,大型雄蟹的眼球末端無角狀突起,眼眶前緣略呈波浪狀,中間向前凸出,外側略斜向後方,眼眶外齒略向前側方突起,眼柄長,眼球大,呈橢圓形,視力很好,其頂端有紅色或淺色的斑點。螯腳左右不等大,掌部與指部側扁且向內側彎曲,大螯腳的掌部腹面前緣具有1列橫向顆粒狀的發聲隆脊,掌節、兩指節邊緣呈鋸齒狀。步腳長而有力,具有剛毛,指端尖銳,在第2、3步腳之間的底節,左右各有一撮毛,可協助吸收水份供呼吸之用。幼年期時的體色呈灰褐色、黑褐色、黃棕色或墨綠色,帶有黃色的花紋或顆粒狀的斑點,與沙土的顏色接近,形成很好的保護色。長大後的斯氏沙蟹在春夏之間的繁殖期於白天覓食時顏色則呈現橘紅色至鮮紅色,受到驚嚇時會變成暗紅色,再變成暗褐色,最後變成灰褐色,在夜間或天氣較差的時候也會變成黑褐色,加上奔跑的速度快,還能變換行進方向,因此有幽靈蟹和鬼蟹的俗稱。
斯氏沙蟹比較喜歡土質比例較多的泥質灘地,尤其在腐屍旁常有許多洞穴。洞口密度每平方公尺約有6個(夏季)。洞口圓略扁,直徑約可達3公分,一邊有扇形的小沙堆和泥糞,四周有刮取沙土濾食的爪痕;幼蟹則會將擬糞覆蓋在洞口上。洞深25至40公分。洞穴的前段垂直地面,後段傾斜。白天通常就在洞穴旁地表用雙螯將地表沙土刮入口器中濾食。濾食告一段落時則在洞口進行類似「伏地挺身」的動作。夜晚時,斯氏沙蟹會遠離洞穴到潮位較低的灘地覓食,捕捉其他蟹類、小魚、海蟑螂、小海龜或撿食死屍,是沙灘上的清道夫。每年春天起,它們常會在白天退潮時成群結隊遠離洞穴覓食,隨著溫度升高而變紅的體色可以讓灰暗的沙灘染上一片血紅,蔚為奇觀。遇有敵害即迅速躲入洞穴中或海裡,其奔跑速度成蟹每秒可達3公尺以上。為了適應陸域生活,其肺彌補了退化的鰓對數,以幫助進行氣體交換;前鰓則由氣體交換鰓轉型為中間型鰓,可幫助短期鹽度改變下的離子調節;而觸角腺則可經由尿液進行離子再吸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 陳育賢 上次更新 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