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俗稱猪槽海膽、番仔膽、海刺蝟,英名Mathae's urchin, Rock-boring urchin。體殼略呈長形,很像以前養豬用的飼料槽,因此俗稱為「豬槽海膽」。體殼長約4至6公分,長寬比約1.4。其刺棘粗硬,其上有縱肋,呈乳白色、淡棕色、綠褐色、褐色、紅棕色或紫褐色,變化很大,且胚胎發生的過程也不儘相同,因此可能會被分為4種不同的種類。也有學者將紫黑色的長海膽獨立為一種E. oblonga。
產卵期在夏季。其刺棘與管足是否具有毒腺尚無定論,有人認為其棘刺和管足具有毒腺,螫刺人後可使中毒。中毒症狀:紅腫劇痛,約一小時後疼痛會逐漸消失。牠們小時候身上的刺不夠強壯,無法在岩石上挖洞,大多躲在岩石下或岩縫中。等到長大後會移動到碎浪帶的岩石區,且分泌一些新陳代謝所排放出來的碳酸(因排出的二氧化碳溶於水中生成)軟化洞穴壁,加上刺棘和口器的挖鑿,鑽洞住在裡面以禦敵(如堅牙利齒的皮剝魨和果粒蛙螺),常常將礁石鑿的千瘡百孔。隨著身體的成長,牠們的洞穴會愈來愈大,也越來越長,但大多在自己所挖掘的洞穴中活動,因此可以說是有一個固定的「家」,而牠們就躲在家中以管足黏附漂流來的海藻碎片為食。被梅氏長海膽鑿得千瘡百孔的礁石如果隨著地殼上升而露出海面,可形成「蜂窩岩」的特殊景觀。 有一種鼓蝦 Athanas areteformi 會和梅氏長海膽共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 陳育賢 上次更新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