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扁蝸牛成體貝殼成扁球形,殼口成馬蹄形,螺唇右旋,體黃褐色或紅褐色而有光澤。蝸牛成長時不但其殼徑變,殼高亦隨之增大,幼蝸殼口的唇緣薄且不整齊,略微向外反捲。殼中小型、右旋,螺塔低,殼頂鈍,縫合很深,螺體層稍突出,周緣圓滑,殼呈淡褐黃色半透明,有些個體於周緣有褐色橫紋,殼表具有細密的生長紋。殼口扁圓形、傾斜,外唇緣與軸唇緣稍有外翻,但不反捲,殼唇緣薄,近邊緣處呈白色、稍厚。臍孔窄小而明顯,部分被外翻的軸唇所遮蔽。軟體呈淡黃褐色。本種殼的形態變異大。

本種概述:

陸生蝸牛,棲息範圍廣泛,如農田、住宅區潮濕地等。在台灣不只危害葡萄,亦危害許多作物。雨季與活動有關,每年5-9月為期高峰期。可用寶特瓶法來防治。 扁蝸牛可取食多種作物,在雨季大量發生,除取食外亦分泌粘液及糞便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及降低葡萄品質。乾旱期呈休眠狀態,雨期與其活動有關,每年以4~11 月為其活動高峰時期。幼蝸群集成蝸分散,可囓食嫩葉,白天藏匿於竹葉下蔭涼處,以避免強光乾燥。遇到惡劣環境時,可行冬眠或夏眠的狀態,在蝸口處分泌白色黏膜將其封閉,預防水分散失,渡過不良環境。除了囓食嫩葉以外,爬行過竹筍所流下的黏膜和排泄物,都會污染筍面降低市售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