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食蚊魚

綜合描述

體長3-4cm[8]。背鰭7-9;臀鰭8-10;胸鰭12;腹鰭6;縱列鱗29-32。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圓突。頭部中大,吻部短小。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略寬而平直。口上位,向後斜下;口裂未達眼前緣的下方。體被有大型的圓鱗。背鰭小,起點較近於尾鰭基部。腹鰭腹位。雄魚的臀鰭第3、4、5鰭條特化而成一延長的交接器,雌魚則為扇形。尾鰭呈圓形。體色為淡金黃色或灰色,略透明。背側暗褐色,腹面淺白。雌魚的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各鰭的外緣呈深褐色。

原產於北美洲及中美洲淡水系,原是為了滅絕蚊子之幼蟲而引進之魚種。由於本種魚類引進台灣,其對環境耐受性高,其族群大量繁衍已造成原產的卵生青鱂魚的族群逐漸消失,而幾乎滅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梁世雄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