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黑頭海蛇是台灣過去文獻所提及被捕獲數量最多的真海蛇,已故的毛壽先教授與陳本源的研究曾提及:「在1960年至1962年間,於安平港,常見到上百隻的黑頭海蛇被捕獲,並堆在碼頭上…….」在台灣西南部海域,每年的繁殖季約為5至8月.小型的頭部則方便其鑽入沙中捕食魚類.由於尾部後端與頭頸部同為黑色,若靜止不動,遠觀時並不易區分,此色型對掠食者應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混淆作用.部分文獻提及澳洲及新幾內亞海域的分布,仍有待確認.食性偏好以蛇鰻科等長型的魚類為食.頭小且與頸部皆為黑色,頭與頸部區分不明顯,身體前段及末段皆較細瘦,但中段則較粗壯,身體最寬處常可達頸部寬度的2至3背.身體底色為黃白色及白色,其上分布許多間隔出現的環狀黑斑,尾部後段則為黑色.胎生,一次可產4至5隻幼蛇.俗別名為細頸海蛇.本種正模式標本產地原為印度洋,但標本遺失;之後根據澳洲重新選定的正指模式標本(Lectotype),因分布的不連續性,推測產於東方及產於澳洲者極可能不同種(Zhao and Adler, 1993) ;倘若如此,東方族群的種名應為Hydrophis crientalis (Stejneger, 1901)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 臺灣生命大百科 上次更新 201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