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俗稱猪槽海膽、番仔膽,英名Mathae's urchin,體殼呈長橢圓形,長約4至6公分,長寬比約1.4。其刺棘粗硬,呈乳白色、淡棕色、綠褐色、褐色、紅棕色或紫褐色,變化很大,且胚胎發生的過程也不儘相同,因此可能會被分為4種不同的種類。也有學者將紫黑色的長海膽獨立為一種E. oblonga。
產卵期在夏季。其刺棘與管足是否具有毒腺尚無定論。牠們會分泌一些新陳代謝所排放出來的碳酸軟化洞穴壁,加上刺棘和口器的挖鑿,鑽洞住在裡面以禦敵,常常將礁石鑿的千瘡百孔。隨著身體的成長,牠們的洞穴會愈來愈大,但大多在自己所挖掘的洞穴中活動,因此可以說是有一個固定的「家」,而牠們就躲在家中以管足黏附漂流來的海藻碎片為食。被梅氏長海膽鑿得千瘡百孔的礁石如果隨著地殼上升而露出海面,往往可以形成「蜂窩岩」的特殊景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 陳育賢 上次更新 2013-10-17